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005154282XT/2020-00004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 成文日期: 2020-04-14
名称: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4-1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0-04-14  浏览次数:-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进展,为全区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坚持改革创新,融入大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1.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完成市级重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可行性研究报告》。推动新区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签署共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并形成建议方案上报市政府。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策会,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自由港重要门户的南澳码头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建设条件基本成熟。

  2.规划建设国际食品谷。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基因组所共同规划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有关工作得到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副省长覃伟中批示,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到深圳调研支持国际食品谷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国际食品谷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举办2019年国际农业基因组大会和国际食品谷研讨会,为国际食品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项目带动,经济发展集聚新动能

  3.招商引资有新成效。新引进26个生物及生命健康领域项目,注册资本3.84亿元;成功签约企业项目6个,推动国际生物谷与以色列达成中以创新合作产业园区战略合作。正在洽谈引进意向落户重点项目22个。加强投资推广活动,组织参加9场国内外经贸会展活动,加强与荷兰、以色列等国的对接,有力推介新区营商环境。

  4.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加速推进国际生命科技中心等10个新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国际生命科技中心有序建设,中心实验室基本建成。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遴选和土地供应。

  5.产业空间供给有保障。出台《深圳市大鹏新区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实施细则》,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进入土地供应阶段,启动新一轮2个重点产业项目遴选,为未来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做好储备支撑。

  6.工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以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促进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0.99亿元,增长41.8%;完成技改投资7.12亿元,增长123.9%,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坚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7.创新资源持续汇聚。推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澳门大学协同创新所达成共建合作创新创业协同示范基地共识,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签订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共建协议书。搭建国际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深圳国际生物谷成立首个产业联盟,“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首个诺奖实验室中心、诺奖得主领军的罗氏—鸿美精准诊疗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户,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23个,其中国家级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新招收4名博士后、1名博士后合作导师,增长率均为100%。

  8.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15家企业通过国高认定,完成年度新增5家任务,全区国高企业达38家。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76.9%、29.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77.8%。落实科技资金扶持,2019年累计发放科技专项扶持资金0.12亿元,惠及36个项目。

  9.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成功承办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活动(UNLEASH2019)“良好健康与福祉”主题活动,首次举办深圳国际创客周分会场反映良好。继续办好第三届新区创新创业大赛,23个项目晋级市赛,5个项目晋级国赛,港澳及海外分赛首次在澳门举办赢得赞誉。积极做好科技服务,完成海洋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工程并交付使用,生命科学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得SPF级实验动物中心认证,平台使用次数210次,增长70%。深入开展科普工作,举办“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学校”等主题活动共5场,提升全区科学素养。

  (四)坚持优化服务,营商环境实现新改善

  10.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建立重点工业企业挂点服务机制,精心选取带动性好、成长潜力大的重点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由新区领导分头开展挂点服务,累计走访企业100多家,收集企业问题近200个,绝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不同层面的解决和回应。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

  11.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出台《深圳市大鹏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动生物、海洋、先进制造业等鼓励类产业集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立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发展资金、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等政策进行修订,累计发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50.8万元,惠及71家企业、113个项目,有效推动新区在科技创新、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

  12.产业配套不断完善。实施生命园配套设施提升工程、海洋园配套工程、生命园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提高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配套,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优化园区配套设施7万平方米,拓展产业空间2万平方米。加强对社会园区的支持和指导,清理淘汰低端企业16家,盘活存量产业空间。在生命科学产业园打造一栋2000余平方米重点金融楼宇,新引入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协调银行推出“孵化云贷”产品,为新区企业放款2435万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3.外资外贸攻坚克难。落实负面清单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事项备案制度,累计合同外资1738万美元,增长78.8%,实到外资801万美元。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累计扶持企业约595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五)坚持全面脱贫,对口支援再上新台阶

  14.贫困人口实现全脱贫。全年安排对口帮扶资金9166万元,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物质保障。源城区5个省定贫困村共336户贫困户935人基本实现脱贫,预脱贫率达100%,预脱贫成效位列河源市第一位。组织26家企业、社会组织与巴马县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30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年内预计再有23个贫困村出列,18637个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整县预脱贫摘帽。

  1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大鹏源城共建产业园新签约项目3个,落户企业项目累计133家,投资总额约331.09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7.4亿元,增加值20.39亿元,全口径税收2.3亿元,鹏城智能科技产业城进入设计招标阶段。“深巴试验区”启动第一期建设,签约合作项目达56个,总投资额623.7亿元。

  16.民生帮扶卓有成效。强化资金保障,优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源城、巴马62个贫困村6600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人才多效帮扶,选派11名骨干干部,选派支医支教人才43名,开展送医送教、互动互访、干部培训等活动15场次。

  (六)坚持民生优先,电力建设开启新征程

  17.高标准规划建设电网。与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签署《大鹏综合能源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就推动综合能源发展、坝光智能电网规划以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制发《深圳大鹏新区高标准电网规划建设方案》,推动新区加快电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扬帆、下沙、坝光、鹏南变输变电工程规划调整工作。优化电网营商环境,围绕“获得电力”指标的办电环节、时限、成本、供电可靠性等关键点,升级实施27项提升举措,实现“五减五增”。

  18.行业监管强力推进。完成大鹏新区公共WLAN无线覆盖三期项目建设并初步验收,建设AP167个,主要覆盖医院社康、文体场所、商业街圈、行政服务及公共服务中心等场所。大力推进新区5G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开通5G基站400多个。积极推动城中村涉电安全隐患整治,完成第一批45个、第二批8个城中村涉电安全隐患整治。扎实做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监管工作,指导3家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通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二、2020年工作计划

  (一)聚势促改革,推动融入大湾区、支持示范区建设再突破。一是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加速可复制事项研究,率先在新区复制推广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创新经验,逐步在改革开放、制度机制、贸易便利、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合作,努力构建区域之间改革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二是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推动市政府批准同意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议方案,将其上升为市层面重点工作,并积极向中央和国家部委申报创建。加快推动南澳旅游专用口岸码头建设,实现对游艇自由港的有效支撑。三是稳步推进国际食品谷规划建设。积极推动国际食品谷落户新区的规划选址,协助完成国际食品谷规划编制。支持成立国际食品谷联盟,引进中荷生鲜农产品采后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基因组所过渡所区建设,为食品谷落地提供支撑。

  (二)聚力强招商,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再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深化与平安集团战略合作,建立政企合作招商机制,利用其他平台优势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和国内外优质项目。建立企业招商奖励机制,鼓励产业园区和优质金融创投机构、重点商协会、民营企业、招商代理机构等第三方社会化招商机构积极参与招商引资。二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经济活跃地区,制定重点引进目标企业名单,实施上门招商、“靶向招商”,坚持每月有外出考察,每季度有目标企业落实,努力引进一批贡献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引进建设。跟踪服务正在洽谈引进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三)聚智谋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再突破。一是积极引入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力争国家实验室、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新区倾斜布局,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等国际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发展,提升新区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二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标准开展国高企业培育,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热情,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支持科研院校提供第三方服务、企业提供产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三是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建立创新平台载体联动机制,制定创新平台载体管理制度,联合“两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其它创新平台载体向全区乃至全市开放,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高交会等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并引流海外、港澳创新人才和项目。

  (四)聚焦优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再突破。一是前瞻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产业规划,引领重点产业、重点片区发展。二是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至少引进1个一般产业项目和1个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新区重点片区发展,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三是持续落实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系列措施,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效率,从落实产业政策、完善企业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营造服务企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加速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推进打造新型产业园区,提高园区软实力,大力协调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和有效运营。

  (五)聚心为民生,推动民生实事解决再突破。一是全面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继续按照“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巩固脱贫成果,协助源城、巴马两地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做好电力通信建设工作。打造坚强电网,重点推进220kV扬帆和110kV坝光、鹏南、下沙4个输变电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架空线落地项目建设,提升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成辖区范围内107个城中村涉电安全隐患整治。完成2019-2020年公共WLAN无线覆盖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