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按照大鹏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生态立区、经济强区、福民兴区”发展思路,坚持创新引领、质量优先,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持续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推动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一、2021年工作亮点
(一)以挖潜增效为方向,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向好。一是全力支持重点企业提效增益。新区领导带头垂范,带着问题、带着政策、带着关怀,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政府更有为促进市场更有效,助力企业提振信心、加快生产。制定新区工业及重点企业经济稳增长工作方案、纳统纳税专项服务工作方案,大力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在新区增资扩产。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企业入选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强势推进工业投资高位运行。新区领导牵头建立新区工业投资稳增长工作专班,实施“挂图作战”行动,将新区多个职能部门和办事处的思想拢到一起、工作干在一起。建立工业投资月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推动深圳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站、东部电厂二期等多个重点项目按计划投产。
(二)以产业规划为引领,推动现代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是高标准承接“4+3+1”产业。聚焦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体系和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新区承接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未来产业和深圳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得到市主要领导关注和相关部门认可。编制深圳市大鹏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以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优化产业空间。修订区级创新型产业用房实施细则,完成新区首例创新型产业用房(鹏城第二工业区)回购协议签订,将形成7000余平方米的一流产业研发空间。
(三)以资源集聚为导向,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一是大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印发国际食品谷发展规划,完成食品谷空间规划设计前期研究。组建新区推进食品谷临时联合党支部,中国(深圳)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揭牌,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落户,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筹建。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纳入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建立两区协调沟通机制,联合完成五年行动计划编制。二是着力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对接中国农大、中粮集团等优质科研机构和企业,推进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马歇尔诺奖实验室建成使用,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6个(其中国家级4个)。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技术创新再创佳绩,新斩获市级以上科技奖项15项(其中国家级6项)。生命科学产业园获批2021年度市级双创示范基地。三是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成功举办第二届食品谷创新论坛暨GFI2021首届全球食品科技创新论坛、新区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办好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参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超过1300人次。新区第五届创新大赛吸引404个项目报名,增长逾13%。注重科学普及,“行知科普 游学大鹏”活动获评深圳市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四)以引强选优为切入点,加强招商项目落实落地。一是夯实招商引资工作基础。形成“全区招商一盘棋”意识,营造“管行业也管招商”良好氛围,出台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成功举办新区首届招商大会,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积极参加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额超400亿元,签约项目数、投资额双双创新区历史新高。二是加速全球招商大会项目落地。2019年、2020年全球招商大会9个签约项目落地7个,深圳市首个国际主题乐园深圳乐高乐园项目完成用地供应并举办开工仪式,深圳市重大工业项目、新区首个医疗器械项目“智能医疗创新产业园”“影像医疗创新产业园”进入开工准备阶段,泰康之家·鹏园养老社区项目体验馆实现封顶并对外开放参观。三是加强优质项目精准招引。赴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成都等地考察调研,全年举办投资推介活动28场,促成与27家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引进生物、海洋、食品等领域优质企业98家,同比增长157.89%。
(五)以提升服务为主旨,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是优化升级产业扶持政策。修订整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新增招商引资扶持措施,形成“1+6”政策体系,解决优势产业和企业关切的痛点和堵点,解放企业生产力。二是不断健全企业服务机制。成立企业服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等区级领导小组,企业服务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进一步优化新区领导挂点企业名单,新区领导挂点服务的76家企业走访覆盖面达100%。三是大力落实金融惠企措施。通过金融服务专场宣讲会、惠企金融推介会等方式宣讲优惠融资政策,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专班,帮助2138家企业获得授信20.91亿元,授信率达73.34%。
(六)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着力完成民生保障任务。一是稳步推进电力通信建设。加快推进电网重点工程建设,新区首座智能变电站坝光站建成投产,下沙站建设稳步推进,扬帆站完成“两通一平”,鹏南站完成选址;新区城区架空线落地改造工程开工3个子项目、前期推进6个子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5家工业园区供电环境综合升级改造。统筹新区多功能智能杆规划建设,坝光片区新建杆465根,完成率105.68%。二是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协作。开启结对帮扶深汕鲘门镇三个村、帮扶东源县两个镇乡村振兴工作,组建2支工作队进驻当地。继续做好巴马东西部协作及结对帮扶源城区工作,推进新区16个企事业单位与巴马的乡镇村及学校、医院结对共建,实现巴马原32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拨付民生帮扶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源城区建设。完成消费帮扶金额1023万元,完成率居全市第一。三是不断完善商贸设施。《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设建议方案》获得港澳特区政府支持,联合前海上报市政府审议。推动葵涌片区首个商业综合体开业,新引进交通银行、宁波银行2家银行网点,商贸金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山海游购 乐享大鹏”购物季活动,大鹏办事处荣获“年度夜间经济发展示范街道”。
二、2022年工作安排
大鹏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将按照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一个目标(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标杆)”“两大任务(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三个方向(生态立区、经济强区、福民兴区)”“四个维度(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建与外部全面开放联通的新格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社会治理格局)”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下功夫、求突破,为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打好“组合拳”,力促工业经济稳增长。因时制宜出台工业稳增长措施,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及重点企业稳增长。一是稳住能源产业基本盘。能源产业是新区工业经济的根本基础。紧盯重点能源企业,会同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属地办事处协力确保核电、大鹏液化天然气等企业平稳安全生产,同时,加快推动LNG相关新增量在新区落户投产。二是强化制造业增量培育。制造业是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从企业需求出发,“一企一策”推动企业扩产增效,支持中兴新材、雄韬锂电等企业快速增长,推动蓝韵等新项目上规纳统,形成一批工业新增量。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计划,大力支持企业“小升规、规升巨”。三是狠抓工业投资挖潜。工业投资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以任务为导向,构建凝心聚力工作机制,推动深圳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站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提速。
(二)跑出“加速度”,培育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前瞻谋划,高水平、大手笔规划布局“4+3”产业和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做大做强现代特色产业。一是大力推进“4+3”产业发展。推动新区布局的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3个未来产业做大做强,建立一张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等“六个一”工作体系,全力支持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打造以龙头生态型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产业完整的“4+3”产业集群。二是抓好深圳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把握好深圳市制造业发展黄金窗口期,扎实做好深圳东部滨海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加快推进坝光片区开发建设、比亚迪葵涌工业园更新改造,释放产业空间,重点引进企业创新中心、研发制造中心,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将产业空间盘活作为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按照短、中、长期科学分类施策,梯次释放产业空间。加快推动建立新区产业(工业)空间盘活专项机制,成立新区产业空间保障利用专班。
(三)立足“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科技生态释放创新活力,提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一是加快谋划创新平台。紧盯新区“4+3”产业和东部滨海制造业园区发展方向,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食品谷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到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与新区现有创新力量联动,在基因细胞、新能源、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市里在新区倾向性布局一批新平台新载体。二是加强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以新修订的科技创新政策为引领,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引导与精准支持,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国高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科技项目征集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容错机制,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继续扎实办好科技人才座谈会、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活动,广泛调动各方创新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创新发展展示品牌。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用好生命园市级双创示范基地、“两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提升创业创新资源配置水平。
(四)聚焦“大优快”,加速项目招引落地。会同各办事处、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快招商项目招引落地,确保优质项目引进来、落地速度提上去,提高招商项目成果转化率,把招商项目变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一是优化招商工作机制。完善“全区一盘棋”招商机制,建立生物、食品、LNG新能源、海洋、滨海文旅招商工作专班,实施“挂图作战”制度,全力推动项目招引落地。参照坪山等兄弟区做法,建立招商专员制度,保障和提升招商工作力量和专业性,努力实现“小投入大收益”。二是破解项目落地难点。对于已经定好的来之不易的大项目、好项目,由招商、行业主管、统计、税务、土地、属地办事处等部门组建落地服务专班,全力以赴破解项目落地难、建设难、要素保障难、工作环节流程多等问题,推动重点招商项目加速土地供给、开工建设。三是开展招商策略调研。引入国家海洋战略所等专业智库,从资源对接、项目导入、项目协调、招商培训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整体提升新区招商工作水平。开展新能源、食品等招商形势和策略专项调研,摸清产业现状、空间情况、扶持政策、用地用房要求等,精准制定新区招商目标和策略,提升招商工作实效。
(五)当好“服务生”,全力优质服务企业。以“帮忙不扰乱”的态度积极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完善领导联系企业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街联动机制,优化新区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深度对接需求,做好服务保障,认领问题清单,解决好企业诉求,让企业在新区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加快兑现产业扶持政策,上线使用“智慧经服”系统,打造便企服务新平台。二是大力提升涉企服务水平。经常性邀请发财、市监、税务等涉企部门单位联合举办政企交流会、税企交流会,促进职能部门贴近企业,宣传涉企政策,破解发展难题。加强政银企沟通协调,通过举办银企洽谈会、融资推进会,推动银行和企业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三是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树立亲商、安商、扶商理念,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鼓励干部大胆与企业及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服务企业。充分挖掘新区民营企业家典型和优秀企业家代表,加大对优秀企业家、优质民营企业、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