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鹏新区水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结合省、市、新区相关工作部署,全力抓好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作出贡献。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水资源有力保障
完善水源保障体系:完成大鹏、南澳片区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新区片区间原水实现互联互通。
优化自来水厂布局:坝光水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运营,增加供水能力4万m³/日;完成香车水厂新选址规划论证,新选址法定图则个案调整过审;全年完成供水2395.63万m³。
改造提升供水设施:完成10个居民小区优饮改造、9个居民小区二供改造。
持续提升节水成效:创建9家节水载体、1家节水标杆,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工业企业、节水型单位覆盖率均超市级年度考核要求;万元GDP耗水量较2023年下降1.37%,超额完成考核要求。
(二)水安全有效巩固
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摸清风险底数,完成对新区自来水厂、水质净化厂、区管水库、河道、海堤、水闸、在建水务工程等1068处危险源的辨识,并形成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新区水务行业全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提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多措并举保障平稳安全度汛,新区雨水管网清疏率达100%;完成15座水库除险加固、2项河流综合治理工程、29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新增海绵面积3.03平方公里;坝光片区防洪(潮)排涝工程基本完工;新区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完工试运行;成功防御33场暴雨和7场台风,我局获评全市2024年三防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
筑牢地面坍塌防治防线:年度雷达探地综合检测319公里,发现并修复隐患122处,新区全年无地面坍塌事故发生。
强力推动标准化创建:打马沥水库全市首批最高分通过市水务局标准化管理创建验收评价;王母河河口水闸、鹏城河挡潮闸通过广东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三级达标工程市级评价;新区水务管理中心以本批次最高分通过省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评审,同时也是自2023年省水利厅开展此项评审工作以来我市第二个过审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三)水环境全面达优
规划引领补齐短板:积极开展《大鹏半岛水务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大鹏新区水务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不断补齐新区水务保障体系现存短板,对洋畴湾片区、半天云片区等污水管网系统进行完善,助力片区发展。
排水管理协同高效:联合住建部门在全市率先全面纳管小散工程涉排水改造,实现小散工程涉雨污混接“零新增”;完成管网建设任务2.933公里、管网立项任务5.44公里;累计创建294个污水零直排小区(占比90.18%)。
河湖管理有力有效:强化河湖长制建设,新区三级河长累计巡河4530次,发现问题、交办事项868件,整治率100%;对水质不稳定或低于IV类水质的河流均坚持溯源整治,严把涉河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土保持关,新区59条河流水质均值在Ⅲ类及以上,年度优良河长占比预计可达100%,排名全市前列,完成水质全优区任务目标。
(四)水生态持续改善
谋划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制定完善《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案,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市水务局支持新区开发利用水岸线-水空间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已形成草案;完成新区小型水库开放共享基本情况梳理,并制定分阶段开放计划。
打造完善生态休闲岸线: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完成85%工程量,已建成海堤约10.2公里,其中东山段被市海绵办评选为深圳市2024年度海绵城市典范项目;新大生态海堤重建工程开工建设;新增碧道9.28公里,累计建成碧道约108公里。
积极推动水务执法转型:柔性执法、靠前服务,多次主动协调推动深惠城际、外环高速等重大项目涉水审批事项快速办理;积极探索并办成一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相关行政执法案卷在新区、市水务局集中评查中均获满分;一宗水务行政执法案例被收录为全市典型优秀案例;一名同志获评新区十大行政执法标兵;全年立案9宗,作出处罚决定9宗,罚款61.75万元。
(五)水文化融合创新
丰富水文化宣传载体:新增发布一条“水文化地图”坝光水韵生态线,展现坝光山海风光与生态文化;组织申报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东山段海堤、新大河综合整治工程两个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并申报沙鱼涌水情教育基地,更好宣传推广新区水文化魅力。
扩大水文化传播影响:积极开展新大禾塘湿地园水情教育基地拓展和特色文旅活动,将其拓展为“水情教育+党建教育+法治教育”融合基地,提前部署开展粉黛乱子草花季服务活动,打造成热门“网红打卡点”及公司团建地,花期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较往年翻一番,吸引央视财经频道、央视新闻直播间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宣传推介,获评市“民生实事优秀案例”。
(六)水经济稳步发展
提前超额完成水务固投任务:完成市生态水务固投指挥部任务数6.36亿元,完成率122.70%,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四;完成新区生态水务固投指挥部任务数5.65亿元,完成率126.68%,在各指挥部中排名第一;完成新区水务局固投任务数5.56亿元,完成率137.99%,在区直单位中排名第一。
多方协调支持新区建设发展:全力协调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同意以土地整备方式退出杨梅坑项目,协调完成片区非农用地调整、重大项目证申领和市场化退出路径区内审定工作,协调各相关单位加紧开展规划调整和项目土地整备工作,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主动谋划助力片区经济发展:高效推进枫木浪水库和罗屋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完成论证、听证及相关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并报市生态环境局申请调整,完成后将释放13.23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助力半天云片区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项目:推进东涌水库水利风景区创建与东涌3A级景区创建工作衔接,并将新山路口(禾塘湿地园)停车场移交南澳办事处管理,支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新区水务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新区重点工作安排,在抓经济、促旅游、防风险、惠民生等各项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布局,统筹协同水务发展与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着力保障充足水资源、筑牢坚实水安全、提供优质水环境、打造健康水生态、彰显特色水文化、发展绿色水经济,为新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提供高水平水务支撑保障。
(一)优化供水、强化节水,保障充足水资源。持续优化水源供水保障,积极推进自来水厂建设和提标改造、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新一批优饮二供工程;全力开展节水各项工作,持续推进非常规取水点建设,提高非常规水使用率,推进万元GDP水耗降幅满足考核要求。
(二)健全防御、建强标准,筑牢坚实水安全。健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完成新区水库除险加固收尾工程并推进后续初期蓄水等工作,推进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新大生态海堤重建工程等建设,加快打造两百年一遇防潮封闭圈;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智慧高效,新区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力争稳定投入运用,发挥工程效益,力争完成辖区所有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创建达标任务。
(三)完善管网、提升水质,提供优质水环境。完善管网建设及隐患修复,加快编制“一厂一策”,科学推进雨污分流,进一步“收污水、挤外水”,推动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提升水质净化厂进水BOD浓度;强化水体整治提升,葵涌河、王母河、南澳河水质提升等工程力争开工,下企沙暗涵整治工程等项目推动立项,尽快实施东涌河清淤、小微水体整治提升等工程,力争河流水质100%达到Ⅲ类及以上;做好重点旅游片区发展保障,加快完善金沙湾、龙岐湾重点旅游片区供排水服务机制,保持供水水库水质在Ⅱ类及以上,加强农庄等旅游配套区域排水监管。
(四)立足绿美、创建提升,打造健康水生态。加快绿美碧带建设,新增碧道10公里,累计建成碧道不少于115公里,建设新大杨梅坑绿美碧带。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以“三轴、四区、多点”规划格局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推进创建“新大河+香车水库”幸福河湖。
(五)加强宣传、丰富产品,彰显特色水文化。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依托新大禾塘湿地公园水情教育基地等水务宣传阵地,组织各类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丰富水文化公共产品供给,继续研究推出独具新区特色的“水文化地图”路线,组织申报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水情教育基地等。
(六)提前谋划、全力推进,发展绿色水经济。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造安全韧性的供排水设施、赏心悦目的滨水空间节点,试点开放利用部分水库、河道、海堤,谋划一批涉水经济发展项目,务实稳妥培育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不断增强水务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支持新区建设发展,协调推进杨梅坑项目尽快完成用地收回和开发,推进完成枫木浪和罗屋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