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区住房和建设局坚决贯彻各项决策部署,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机构职责更加清晰、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为民服务更加精准专业。2021年住建领域主要工作情况和2022年工作思路具体如下:
一、2021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住房保障及市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全市排名第一,重大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及投资额连续三年排名全区第一。
2021年完成住房保障及市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完成率达231%;完成新区固定资产投资35.92亿元,完成率121%;牵头9个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30.70亿元,完成率达106%。区管项目施工产值达64.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2%)。其中,新区住房和建设局牵头的重大项目下沙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首批项目金沙湾国际乐园于2021年9月顺利开园。
(二)超额完成市级下达公共住房项目任务,安居工程连续三年考核满分且排名全市第一。
累计筹集安居工程房源2.74万套,供应房源约4403套,已配租房源3997套,配租率90.78%;全市首个可售型人才住房项目全面封顶;新区规模最大的公共住房项目竣工交付。全市率先启动空置房处置试点。印发《深圳市大鹏新区空置人才住房处置暂行办法》,处置约130套空置人才住房,有效解决“全市有房、新区无房”人才群体“职住分离”问题。
(三)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新增供应入市商品房面积持续高增长,税收贡献进入新区前三。
2019年至今,累计供应入市商品房项目8个,出售商品房共计4592套、可售建筑面积共约45.33万㎡。2021年新开工住房项目4个,建筑面积共计21.8万㎡。
(四)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再添“一星”,省五星级宜居社区获评率、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率实现“两个100%”。
大鹏办事处鹏城社区顺利获评“2021年广东省宜居社区”,为新区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再添“一星”,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成功创建6个“广东省五星级宜居社区”,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创建成功率达100%,新区25个社区100%创建为“广东省四星级宜居社区”,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持续走在全市前列。
(五)城中村管道天然气用户五年增长近7.6倍,管网覆盖率五年提升近40个百分点,管道天然气普及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一是燃气入户改造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用户累计达到3.34万户,普及率达75%,市政燃气管网长度增加至174.9km,管网覆盖率达82%。二是深葵公路市政燃气管道工程完工,现有液化石油气瓶组站全部拆除,标志新区液化石油气瓶组站供气成为历史。三是全市率先出台《大鹏新区燃气行业安全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被市内多个区借鉴,为新区健全燃气安全长效管控机制打开新局面。
(六)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率先提出“工程项目建设全流程耗时标准值”,发布国内首套《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实务丛书》。
一是工程建设审批流程实施“优化、再造”,低于“深圳40”规定时限,制定全市首个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全流程耗时标准值,大幅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全面缩减审批时限,各审批事项时限全市最短。59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总办结时限压缩至185个工作日,压缩率83%,43个事项即来即办,即办率达73%,4个群众常办事项实现秒批。三是发布国内首套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类丛书《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实务丛书》,对全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丛书发布情况得到《人民日报》转载,使得“大鹏经验”“大鹏模式”在全国推广。
(七)成立全市首个住建领域劳资纠纷调解中心,全市首创农民工三方合同模式,党建引领“支部建在项目上”活动获评“第十八届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一是成立深圳市首个住建领域劳资纠纷调解中心,调动新区维稳、公安、办事处等力量,合力化解新区非政府投资工程相关劳资纠纷矛盾,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二是出台《大鹏新区关于预防和化解建筑工地欠薪和劳资纠纷工作指引》,全市首创农民工三方合同模式,相关工作经验入选《深圳市扫黑除恶斗争简报》《深圳政法动态》。三是开展党建引领“支部建在项目上”活动,以建筑工地临时党支部为核心,搭建“党建+N”服务平台,着力做好疫情严防严控、农民工工资支付落实情况、安全文明施工等重点工作,延伸安全管理链条,全面维护农民工权益。
(八)填补新区人防规划空白,抓牢主管领域安全生产。
一是组织编制《大鹏新区人防工程规划》,填补了新区人防规划空白。二是持续抓牢建筑工地、燃气、泥头车、建筑边坡、危旧房屋、建筑废弃物等主管领域安全生产,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三是台风“圆规”来袭前,安全转移并安置新区建筑工地人员1.2万余人,为新区建区以来最大规模人员转移,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一)探索新区人才住房配租政策改革,进一步发挥公共住房房源充足优势,更好服务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
推动美的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配建项目于2021年6月底前开工,鹏湾府、龙湾府保障房和谭屋围片区城市更新单元配建项目年内竣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约470套,供应公共住房400套,为新区“住有所居”提供坚实保障。
(二)推动城中村“瓶改管”和清瓶工作。
一是启动“瓶改管”查漏补缺工程,并于2022年12月完工,力争新区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0%,小型工商用户改造项目于2022年9月底前全部通气点火,力争该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二是推动瓶装燃气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及站点合并,开展燃气安全风险隐患评估,提升燃气行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三是协助推动深圳市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扩建工程建设,顺利开工建设2座液化天然气储罐,将深圳市城镇燃气储备水平从目前的10天提高至30天,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
(三)助推住建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品质有效提升。
一是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住建领域固定资产及重大项目投资任务,加快新区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成,为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加快完善政府划拨类综合利用设施的供地手续,力争于2022年底前完成政府划拨类综合利用设施用地出让。三是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管线入廊需求调研,修订新区综合管廊详细规划,加快推进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强化综合管廊运行安全管理。四是持续推动新建建筑100%实现绿色建筑标准,推动既有建筑开展节能改造和绿色化改造,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占比达50%。五是加快推进新区人防指挥所建设。
(四)完善建设领域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对新区新引入企业和重点项目业务办理进行“一对一”政策指导,提高新区建设工程各参建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申报能力。二是进一步推行建设工程招标公告和组织形式备案改革,实现“秒批”。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净化新区建筑市场营商环境。
(五)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实施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创造更多精品工程。
一是强化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监管力度,加大新区在建项目查处力度,优化三级联动机制,倒逼各单位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智慧监管系统应用,实现建设工程精细化、智能化监管。三是进一步推进将小散工程巡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范畴,压实小散工程属地化管理职责。四是以住宅质量通病防治为重点,打造精品工程。
(六)筑牢工地免疫屏障,织密工地疫情防控网。
严格落实建设工地各项防疫措施,对于落实疫情防控不力或没有落实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筑牢工地疫情防控坚固屏障,切实做好核实、疫苗、动态清零3个100%。
(七)有效化解新区住建领域信访维稳和房地产风险。
一是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风险,推进下沙片区等项目复工复产。深入开展房地产专项治理,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商品房项目入市前“体检”,源头化解矛盾风险,加强在售楼盘、中介机构例行检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公共住房租后管理,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