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打米饼

时间 : 2021-03-05 15:48 来源:大鹏新区 视力保护色: 【字体: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等周边地区。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明代卫所制度实行军士屯田制度,“三分守城,七分屯军食粮”其家属另立军籍,全家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据史料记载,大鹏所城的军士最多时达到一千多名,加上家属,总人口约三千人。

  明清时期,倭寇、海盗、匪贼猖獗,所城将士常年东征西讨。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大鹏所城兵士多为南方人,广东又主产水稻,以大米为主食。但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更难保存。一些军人家属便将大米磨成粉,以水调和做成饼,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烤熟成为米饼,不但便于携带,更能保存较长时间。大家纷纷效仿。但这样做成的米饼既硬又粗糙,咬起来很费力,而且没有味,不好吃。大家又先将大米用开水浸泡,再用石磨磨,还在米粉中加入糖水、芝麻、花生等原料。烤出的米饼金黄松脆又香甜可口。

  后来又发明了木模,还在模子里刻上吉祥的文字、图案;用木锤锤紧放入模子里的米粉。因此称为打米饼。

  1839年,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抗击英军入侵取得重大胜利。大鹏所城至今流传着一首《大鹏米饼歌》:“九龙海战奏凯歌,鹏城军民齐庆贺。支援前线送米饼,保障干粮装满箩……”可见当时将士们吃的干粮就是打米饼。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打米饼又从单纯的军粮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鹏所城民众在春节等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都流行制作打米饼。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朝初年产生以来,长期流传于大鹏半岛及其附近区域,已有600多年历史。它的形成和传承,跟大鹏所城的建立、“军士”来源、屯田制度以及所城的军事史、战争史紧密相连,体现了特有的历史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商业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8.大鹏打米饼2.jpg8.大鹏打米饼1.jp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