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005154282XT/2025-00023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大鹏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5-03-20
名称: 大鹏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3-20
主题词: 总结;安排
【打印】 【字体:    

大鹏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5-03-20  浏览次数:-
(2024年,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新区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为新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标杆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新区工作部署,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为新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标杆作出积极贡献。

  一、2024工作总结

  (一)抓好产业规划发展工作。一是推动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兑现。统筹发放科技、先进制造业、生物产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二是前瞻谋划产业规划。完成《深圳市大鹏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大鹏产业集群适配与落地路径研究、半天云片区EOD项目概念规划结题评审;谋划新区“十五五”战新产业规划,完成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及有关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产业链图谱等支撑研究。

  (二)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一是推动新区科技服务业企业健康发展。构建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持续做好规下企业跟踪服务,经过持续调度挖潜,实现科技服务业经济指标平稳增长。2024年,共有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5家,科技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速排名全市第三。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和重大平台聚集发展。会同农科院基因组所加快推动大鹏湾实验室建设;深圳市中农大前沿技术研究院在新区注册成立;中广核测控装备(深圳)有限公司落户新区,将打造中广核技核测控与核安全技术创新平台;乐土生命科技中心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开工。农科院基因组所科研团队在紫杉醇生物合成方面突破国外在该领域的专利垄断。三是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组织辖区21家企业参加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举办新区第八届创赛;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共同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目前已入站博士后14名。会同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成功举办首届中欧食品论坛暨产业交流大会,为新区食品产业发展搭建国际平台。

  (三)抓好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工作。一是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加速集聚。目前新区共有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企业超200家,集聚了资福药业、绿诗源、乐土、泽医细胞等重点企业及农科院基因组所等科研机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科研机构6家,建有生物家园、生命科学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区8个,拥有国家基因库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13家。二是研究制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规划。形成《大鹏新区宠物经济发展规划(2024-2026年)》及行动计划,拟在新区建设宠物友好型国际旅游岛。形成《大鹏新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拟借助新区核电基地等优质核资源,谋划发展小型质子刀、硼中子治疗仪及医用同位素等。三是有序推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招商工作。陆续对接新领医药(中山)有限公司、北京拉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2024年,共对接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约30家。  

  (四)抓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一是科学抓好工业信息化经济运行。2024年,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比亚迪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规模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区2024年新增规模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1家。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和行业招商。推动比亚迪葵涌园区提容项目启动,特区建工大鹏新区滨海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常开展项目建设。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积极对接中海油集团、高德公司等大型企业,引入自由侠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云境智联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落户新区。三是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工作。2024年新区共建成5G基站98个,累计建成5G基站2821个;统筹推进多功能智能杆建设,已建成多功能智能杆1197根;已建设无线局域网AP380个,覆盖57个公共场所。完成13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

  (五)抓好企业服务工作。一是优化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助企行”工作,构建“1+7+3”企业服务体系,走访服务企业968家次,答复办理企业诉求152项;搭建头部企业、重点企业、“四上”企业等324家企业的“一企一档”。二是扎实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开展四个批次企业申报工作,举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培训、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政策解读宣讲会等。新区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复审通过2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25家企业获国高认定,超额完成KPI考核任务;新增工业小升规企业5家。三是举办链接产业资源的系列活动。找市场方面,为生命健康、储能设施设备、注塑与模具、食品等多个产业链企业举办订单对接活动30余场,达成15项对接意向。找资金方面,举办农业合成生物学融资项目对接会;设立首个“金融驿站”,辖区9家银行正式入驻,成功授信企业351家,其中首贷户193家。找空间方面,系统摸排15个园区情况,掌握园区层高、荷载、权属及空置信息等;举办深圳女商大鹏行、东莞食品协会大鹏行等空间推介活动。

  (六)抓好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工作。一是强化统筹部署。大鹏与巴马、源城、察隅、大余县主要领导共互访5次,召开区县级联席会议3次。召开新区党工委会议、管委会常务会议、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对口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对口帮扶协作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两个资金管理指引。二是落实财政帮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巴马县、源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安排工作经费保障前方工作组(队)正常开展工作;筹集社会捐赠资金(物质)支持对口帮扶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三是加强产业帮扶。推动灯塔镇、顺天镇积极建设各类产业项目,实施“品牌强农”计划。建立源城区招商引资工作专班,成立深圳源城商会,推动源城区在大鹏新区设立“反向飞地”。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成功引导12家企业在巴马投资。四是防返贫强就业。通过劳务协作帮助巴马县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7321人,其中脱贫人口7009人;组织辖区20家企业赴巴马县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352人;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补贴新区8家企业36名脱贫劳动力。五是加强消费协作和社会助力。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消费帮扶产品,完成指标率114%,助销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开展2024年度“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推动新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巴马县3个乡镇、34个村、4所学校、4家医院开展实质性结对帮扶,筹集社会帮扶金额(物资)。

  (七)农业方面。一是分类处置租赁到期的基本农田。成立工作专班,积极推动涉基本农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置;加强与市局沟通,积极对接基因组所、华大万物等意向承租单位。二是抓好农业经济调度。组织召开农林牧渔业运行调度会5次,督促企业应统尽统。三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划定2025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选址范围。积极推进深圳市鹏坝通道工程30亩高标准农田补建项目。四是农业领域招商工作。充分挖掘重点企业上下游及关联资源,积极对接深圳华大万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家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产业规划方面。一是开展新区“十五五”战新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跟进我市工业上楼3.0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工业上楼”项目谋划和建设。优化调整新区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实施细则。三是统筹做好年度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受理、审核、发放工作,推进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四是积极推进葵涌东片区专项债工作,结合片区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精心谋划项目,统筹落实项目协调、落地、建设等工作。

  (二)科技创新、生物医药大健康方面。一是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平台。高标准建成大鹏湾实验室,开展底盘基因技术、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如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引进院士或顶尖科学家团队落户大鹏新区。与农科院基因组所联合举办第三届食品谷创新论坛。二是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依托“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平台优势,加快建设深圳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推动全国生物种业、食品营养等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区转化,引导紫杉醇生物合成、几丁质生物农药、育种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推动市二医院大鹏医院投入使用,深化与博鳌乐城、河套合作,加快打造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规划布局动物药械产业基地、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推进锦泰鸿大健康功能性食品及饮料项目建设。

  (三)工业和信息化方面。一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助东部电厂二期项目纳统新区、国家管网应急调峰站项目加快投产,全力争取2025年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目标。二是紧盯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葵涌园区提容工作,力争项目在2025上半年开工建设。力争宝岛-大湾区复线项目接收站在新区落户。三是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金生态体系,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依托坝光绿岛国际壹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软件名园,吸引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新区;深化“千行百业+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继续推进“城市+AI”应用场景,年度开放5个以上新场景应用。推动5G-A通信基站、5G-A通感基站。

  (四)企业服务方面。抓好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企业服务,完善企业服务机制,打造企业服务党员先锋队伍。聚焦“找市场、找资金、找空间、找人才”四大行动,开展多场链接资源活动、推介活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要素保障、应用场景、融资贷款等需求。多层次精准服务培育壮大企业市场主体,积极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国高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综合整治,研究园区优化提升可行性方案,打造定位明确的特色园区。

  (五)对口帮扶、农业方面。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源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化巴马瑶族自治县粤桂协作康养农业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灯塔镇鲈鱼养殖项目、顺天镇青柚产业项目,协助源城区在大鹏新区生命科学产业园设立“反向飞地”,谋划将源城区工业园区有关地块纳入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合作园范围;开展“6·30”促进乡村振兴、“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大鹏-源城共促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双向推介会等活动。完成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到期基本农田租赁工作,力争年度农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新路径,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