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鹏新区水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围绕新区“一、二、三、四”发展思路,以高质量水务发展为主线,提质提速提效,强“底子”、靓“面子”、重“里子”,一体推进水务各项工作,以高质量水务发展助力新区加快推动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建设。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中心,市区重点工作加快推进
一是积极落实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加快开展枫木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相关工作,完成水源保护区调整可行性研究及相关论证,推动新区半天云古村活化利用,助力新区文旅经济发展。二是党建引领助推新区旅游发展。以党建为引领,积极串联土洋红色村和沙鱼涌红色旅游景区,助推新区旅游发展;主动揭榜破题“贯通葵涌河出海口段左右岸”项目攻坚,纳入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实施,待沙鱼涌海堤完工后,可实现土洋红色村-沙鱼涌海堤-跨河栈桥-沙鱼涌红色旅游景区-葵涌河上游的全线贯通;“打造历史文化、自然生境、滨海风情等特色碧道”项目获新区2022年干部“揭榜破题”优秀项目。三是狠抓固投稳经济促发展。开展两轮挖潜,补齐投资缺口,超额完成年度生态水务固投任务;督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年内建成海堤约4公里、碧道约15.15公里,新大生态海堤重建工程已取得可研批复,新区水库(山塘)除险加固项目全面开工,坝光片区防洪(潮)排涝工程Ⅰ标段完工验收、Ⅱ标段主体完工、Ⅲ标段完成形象进度33%,溪涌污水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取得立项批复。四是打造区域特色水文化阵地。印发新区“水文化地图”工作实施方案并全力推进,发布一条“水文化地图”山海生态线,新大禾塘湿地成功申报深圳市水情教育基地。
(二)攻坚克难,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一是河(湖)长制实现长治长效。结合现阶段新区河湖管理保护实际,印发《大鹏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总体方案(修订)》,进一步健全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新区总河(湖)长带头巡河巡库,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累计巡河(湖)5000余次,发现问题、交办事项722件,整治完成率100%。二是污水收集治理高效强化。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5项,新建、修复污水管网3.2公里,消除河道总口20个,完成6个异常入河排口整治,退出溪涌河、沙鱼涌0.067公里沿河截污箱涵,退出深水田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削减入河污水;办理排水审批467宗;累计创建275个污水零直排小区(占比84.3%)、13个污水零直排区(占比64.9%);葵涌、水头2个水质净化厂进水BOD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提高11.69%、10.49%。三是河流水质全面巩固提升。围绕“争创河流水质全优区”目标,推动“小流域治理”,完成松山下、教育小区2个暗涵整治;谋划水质提升项目8个;清理水面漂浮物294吨;新区59条河流按河长计算98.8%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河流水质指数全市排名第一。
(三)服务民生,精细化管理打造亮点
一是全面强化水源供水保障。完成新区水源及供水布局优化调整报告编制;推进新区首座智慧水厂坝光水厂重点项目建设,坝光水厂一期已通水试运行;大鹏南澳水源保障工程完成形象进度80%;新一批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完成项目立项;全年完成供水2374.84万方;单位GDP水耗同比下降12.76%。二是以高质量、精细化运营管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水务设施管养考核实施细则,率先开展水闸标准化提升创建,南澳水闸顺利通过广东省标准化管理二级评价;新区智慧水务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水务设施挡潮闸作用,通过灵活调度进一步改善鹏城河下游水环境,同时有效防御洪潮,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开展水库标准化管理创建,进一步提升小型水库硬件设施及库容库貌,提高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水平,保障水库安全稳定运行;东部海堤三期完成70%工程量,已建成官湖东段、鹏城东段、杨梅坑段海堤6公里,海堤成为新区旅游新名片,生态海堤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被水利部实地调研并充分肯定;挖掘新大禾塘湿地公园等重点部位旅游资源,打造露营等郊野活动特色区域、粉黛乱子草景点,增设接驳观光车、直饮水、党群服务站等湿地园便民设施,新大禾塘湿地公园连续多年成为深圳“网红”热门打卡点。
(四)强基固本,水安全防线有力筑牢。
一是水库除险加固有序推进。新区17座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均已完成招标,顺利进场开工建设。二是排水防涝有效加强。动态更新辖区积水点清单并限期完成整治,新改扩建雨水管网、行泄通道、重点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等均已完成年度任务;编制《大鹏新区海绵城市典范片区建设“十四五”工作计划》,推动将新大片区打造为海绵城市典范片区,新增海绵城市面积3.09平方公里,打造鹏城河片区为海绵城市达标片区,完成海绵城市项目33项。三是防汛度汛平稳顺利。积极发挥水务行业专业技术力量,提前谋划部署并开展排查整治、有序度汛,切实做好新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汛期共出动8500余人次、2800余车次,组织开展防汛抢险作业90次,成功防御了龙舟水及“泰利”“苏拉”“海葵”等5场台风和“9·7”极端特大暴雨等25场暴雨。结合汛期各水务设施出现的风险隐患,汛后梳理统计出14项冬修水利工作依序开展。四是水务执法严格管理。深化“执法+普法”模式,组织“送法入工地”现场普法培训68次;全年执法检查390项次,协调处理涉水事件61宗,出动1193人次,共办理行政检查案件36宗,立案查处涉水违法行为3宗,收缴罚款24.5万元,水事违法案件同比下降57.1%。五是水土保持狠抓监管。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全市范本,市水务局组织全市15个重点生产建设项目到新区学习观摩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六是地面坍塌防治有效。完成225公里市政道路和城中村重点道路的雷达检测,检测发现及市地防办转办的15处空洞隐患、105处脱空隐患均完成处置。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大鹏旅游高质量发展奋进年”。新区水务局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新区工作部署,聚焦“大鹏旅游高质量发展奋进年”目标,统筹协同水务发展与旅游发展,在各项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新区在更高起点上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标杆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保障。
(一)狠抓党建强队伍。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思想教育,全面推进“五好”单位建设,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培养和作风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水务干部队伍。
(二)优化水源供水布局。推进枫木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推进水厂建设,加快坝光水厂建设,推进庙角岭水厂提标改造和香车水厂建设;加快推进大鹏、南澳片区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推进新一批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做好节约用水工作。
(三)争创“河流水质全优区”。依托河湖长制平台,针对5条社会关注度高的主要河流,挂点督办提升水质,统筹解决各类问题,强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推进第一批水质提升项目立项;进一步提升新区污水集中收集率;完成正本清源全覆盖第二阶段工程收尾,做好查漏补缺和验收移交;持续开展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进一步梳理影响进厂BOD浓度提升的瓶颈问题,完善“一厂一策”;争取做到排水审批全覆盖。
(四)以精细化高质量管养服务民生。持续增强水务设施精细化、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维护好“网红打卡点”,提升游客参与度和满意度,打造新区特色水景观名片。重点提升新大禾塘湿地等“网红打卡点”服务管理水平,依托新大禾塘湿地公园景观特色,结合季节性变化,通过植被品种优化、种植土更换、设置钓鱼区帐篷区等特色服务区域、设置警戒隔栏防止游客踩踏等措施进行精细化管养,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开展新大片区及市、区重点项目海绵城市全流程精细化服务,打造高颜值高质量海绵城市精品项目;根据鹏城河口区域情况开展针对性植被绿化,恢复原生态并提升景观;对新接管的一批海堤提供针对性、特色化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河道海堤亲水亲海体验打卡点。同时,根据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情况,计划2024年完成新区管理的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继续推进新区智慧水务一期工程建设,争取202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五)夯实水务安全管理。高标准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做好水务在建项目监管、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强排水防涝“第一响应人”队伍建设,优化突发内涝处置机动力量调配机制;持续推动积水内涝点“一点一策”治理,重点跟进葵南路第一工业区积水隐患点整治;编制本辖区本行业地面坍塌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预计完工海绵项目31项,拟打造王母河西侧片区为海绵城市达标片区,计划新增海绵城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
(六)创新水务执法管理。深入推进新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推进水务普法阵地建设,提高新区依法治水成效;深化“行业监管+服务”执法模式,继续践行“532”工作法,集中主要精力靠前服务,推进向“柔性”执法转型,服务新区重点项目建设,从源头减少水务违法行为;优化提升执法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巡检及“双随机”行政检查力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执法水平。
(七)全力推进固投和招商引资。深度挖潜补充生态水务固投项目库,推进上洞水质净化厂加快前期工作、坝光水质净化厂加快复工,协调深圳市水务局加快防洪潮体系建设,协调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和坝光片区防洪(潮)排涝工程加快建设、新大生态海堤重建工程开工建设;协调加快碧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