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采用恩格尔系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基本概念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研究“萨克森王国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时发现:在家庭人口构成相同的情况下,食品消费份额与收入或消费水平成反向相关关系,即收入或总消费支出越高,食品消费份额越低,反之亦然。这个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食品消费份额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常作为居民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调查与计算方法
恩格尔系数主要结果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该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对16万城乡居民家庭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主要收集居民的收入与支出、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其他民生状况等。通过对调查户每天发生的各类消费数据的收集、审核和上报,加权汇总得到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和食品消费支出数据,据此计算恩格尔系数。
三、使用恩格尔系数应注意的问题
(一)可以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和反映同一地域居民生活水平发展的历史趋势。某一地域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连续性和趋同性,因此对同一地域的居民生活水平进行较大时间跨度的历史比较时,恩格尔系数是比较合适的衡量指标。
(二)要谨慎使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和比较地区之间居民生活水平。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不同,造成基本生活消费包含内容相差很大,这从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收入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会造成对地区之间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判断失衡。尤其是在涉及地区之间民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监测、评价和比较时,应谨慎使用恩格尔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