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关于龙岗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0240174号提案办理内容摘要

时间 : 2024-09-20 15:50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海洋渔业科 视力保护色: 【字体:  

  龙岗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20240174号提案“关于紧抓海洋牧场高速发展机遇,抢占‘智慧海洋’高地的建议”。

  提出人:文勇委员(共1名)。

  答复内容(摘要):

  一、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水产育种

  当年完成事项:一是推进深圳市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建设。推动中试基地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引入大型国企深圳农科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大鹏新区资源禀赋,规划建设深圳市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该项目已纳入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项目以水产种业源头创新为核心,针对深远海养殖上游种业聚力攻坚,打造种质研发与中试繁育双核创新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区域渔业创新链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产研互促的种业体系。二是探索在冷能特殊环境下的水产养殖及苗种繁育取得新突破。开展全国首个LNG冷源利用养殖示范项目,改造利用大鹏LNG站内闲置明渠,开展高经济价值石斑鱼、笛鲷类等海产品养殖,预计年产量可达10万斤,年产值上1000万元。创新“LNG冷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路径拓展,探索培育发展水产养殖及苗种繁育新质生产力,跨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获央媒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三是科技赋能推动水产育种高质量发展。链接大鹏新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基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所、国家基因库等机构基因测序、编辑等育种关键技术实力,发挥大鹏新区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优质苗种企业在水产苗种繁育领域的技术成果积累,以华大海洋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耕水产育种技术,耕海牧渔,建立海洋生物资源库,对海洋生物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和保护。初步构建鱼类分子育种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为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基础。组建广东省海洋经济动物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在大闸蟹、石斑鱼、青虾等水产苗种领域形成系统性、创新性、引领型的系列科研成果。

  当年推动工作:一是规划建设深圳市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开展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选址、布局、建设研究,发挥种业基础优势,搭建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对接现有渔业科研基础和企业研发需求,充分利用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研发资源,着力打造“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水产种业创新生态链,成为渔业种业核心技术研发、中试、检测、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相结合的渔业种业创新功能承载区。二是推动筹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利用深圳在蓝色种业资源、技术与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汇聚国内科研院所、育种企业、渔业种业装备研发企业等多方力量,创新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解决水产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应用转化之间的通道,建立蓝色种业发展平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创新共同体。三是推动水产种业技术攻关。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开展新品种(系)研究,加大优良种保育选育、苗种繁育力度,建设南方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创新种质资源交换交易、合作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设现代渔业种业产业园区、研究机构及科技创新平台。

  二、积极推动“广东省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落地大鹏新区

  当年完成事项:一是完成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750万元,在开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立项、实施方案编制、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及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用海、环评等批复,完成全国首个以珊瑚礁修复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建设人工鱼礁区2个,完成2.76万空方、688个人工鱼礁投放,建设陆地标示牌1个和石碑1个,挂牌成立“深圳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产业示范基地”,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率先开展立体分层海域使用权确权实践。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评价复查中,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获最高等级“好”。二是完成海底实时在线可视化监测系统建设。在国家级海洋牧场范围内建设分布式可视化视觉探头8个,实现对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域实时监测,并接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信息系统”,集生态监测、资源评估、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时掌握海洋牧场生态状况、运行情况,提升海洋牧场防灾减灾能力,科学指导后续可持续发展,为产业能级跃升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开展海洋牧场日常维护、调查监测及巡查管护工作。巩固海洋牧场建设成效,加强示范区监管。在海洋牧场示范区范围内开展维护、监测、运营、管理、科研、科普、增殖放流、珊瑚种植、对外交流合作等用海对策措施。在海洋牧场区域及附近海域,种植石珊瑚4232株,增殖放流对虾、黑鲷等223.7824万尾。

  当年推动工作:一是探索发展成集生态修复、资源增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示范标杆创建。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附近渔村、渔业、渔民、渔船转型升级。开展休闲渔业对策措施研究。二是探索“产业+生态+旅游”特色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研究。开展以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养殖等为一体的渔业资源综合开发,推动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信息化运用等产业集成创新。探索以深港交接的海域为重点,发展集食宿游赏、科普观光、海上垂钓、文化展示、新型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深港渔业新型合作区,以渔业为核心,带动海上旅游、消费等业态,提振深港两地海洋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活力。三是探索依托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新业态。逐步研究探索依托海洋牧场,融合码头、渔港、渔村、渔业种业基地、休闲渔船、海上综合渔业平台等载体,发展餐饮美食、观赏旅游、渔事体验、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和节庆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新业态。

  三、引入海洋高端产业集群

  当年完成事项:一是推进全球商业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总部基地建设。成功出让新型产业用地,引进中科星联(深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全球商业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总部基地。拟建设2部卫星接收设施、全球站网总部大厦、空天大数据中心、产业孵化区、产业集群区,并打造包括60颗商业遥感卫星的“星座计划”。可与海洋牧场信息化建设联动,实现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助推海洋牧场信息化管理提档升级。二是推动苇渡科技公司基地落户大鹏新区。以海洋科技为核心,重点围绕新能源海洋动力技术、海洋减碳环保、海洋智能设备、海洋大数据等主题,探索培育海洋智能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集水上装备科技研发、科普展示、办公、生产、销售功能于一体的苇渡科技总部基地。三是对接海洋大学建设,引导海洋大学开展海底网络与通信、智能传感器、自动化装备等相关高端技术学科设置。重点培育远距离信号传输、海底数据和视频采集、数据可视化及处理等人才及团队。

  当年推动工作:推动遥感卫星接收站网与海洋牧场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全球商业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总部基地项目打造国家级试验平台、院士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汇聚卫星与传感器制造研发、无人机与浮空器制造研发、卫星测控与处理、海陆空天数据处理与深加工等领域优质资源,发挥深圳电子信息及金融资本优势,推动遥感卫星接收站网与海洋牧场等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海陆空天数据传输技术瓶颈问题,推动海陆空天网络与通信、智能传感、精密仪器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