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V)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属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主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
临床表现
高热、急性肾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但感染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可达12%。
易感人群
人群对汉坦病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极少有2次感染发病者。
什么情况下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该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是4~45天,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
如果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又出现以下的症状和体征。
1.突然发热,体温急剧上升,多在39℃以上。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酸痛。
3.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4.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眼结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呈酒醉貌。
5.上颚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6.肾区叩击痛。
传播方式
1.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汉坦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
3.呼吸道传播:当带病毒鼠的血液、排泄物及分泌物形成颗粒漂浮在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吸入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
4.虫媒传播:被带病毒的螨虫叮咬。
5.垂直传播: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
外出预防
1.不吃生冷食物,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2.不要直接躺在草地上晒日光浴,铺个垫子能与鼠类排泄物、螨虫等拉开距离。
3.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前不要用手直接抓食物吃。
4.在户外洗手不方便的,可以使用消毒凝胶或者消毒湿巾、75%酒精等对手消毒,有条件的再用清水清洗一下。
5.外出饮食时可以用洁净的餐具和一次性手套。
6.如果皮肤不小心划破了,要及时用碘酒消毒,贴上创可贴,避免被病毒感染。
7.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从事野外、户外工作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转载自深圳市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