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大鹏新区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案件“潜爱大鹏”宣传活动。据悉,近年来大鹏新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珊瑚礁生态恢复,并发动潜水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开展海底垃圾清理,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6月2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件,反映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采捕珊瑚,存在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大鹏新区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详细核查,采取执法部门了解、当事人核查、权威专家咨询、当地群众走访等形式,经确认,不存在所反映情况,相关投诉不属实。
近年来,大鹏新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创新,出台了包括开展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等一系列措施。
海洋垃圾已成全球公害,海洋减塑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共同呼吁的主要目标,但都缺乏解决方案。然而,大鹏新区另辟蹊径,从2017年迄今,通过发动潜水志愿者,持续打捞海底废弃渔网和垃圾14次,清理海域超过5平方公里,共捡获海底垃圾和渔网逾1100公斤。同时,推动民间组织从源头入手,发动溪涌、南渔和下沙等沿海社区共同参与海底垃圾清理项目,成为全国首例从渔村入手清理海底废弃渔网的范例。
从2012年开始,大鹏新区开始引进社会和科研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了恢复珊瑚礁生态的努力。2018年是国际珊瑚礁年,而大鹏新区推广的“潜爱大鹏”项目,成为国际珊瑚礁年创导组织唯一在官方网站报道的中国珊瑚礁保育案例。12月4日,“潜爱大鹏”从全国范围内的99家环境保护公益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荣获“2018福特汽车环保奖”年度大奖的锦标组织。
2016年5月,大鹏新区与广东海洋大学共同成立深圳首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机构——海大深圳研究院。2017年3月初,该院获批成立国内首个珊瑚保育救护基地,持续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海岸带栖息地修复及野生水生海洋动物救助活动。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救助绿海龟、玳瑁近20只,还有抹香鲸、江豚等海洋哺乳动物。在2018年海洋日活动上,海大深圳研究院对近一年救护、已康复的3只绿海龟和1只玳瑁进行了放流,其中两只携带“卫星追踪器”,这是深圳首次放流携带“卫星追踪器”的海龟,便于科学家更精准地掌握海龟洄游路线及习性,采取更适当的保护措施。
随着海大深圳研究院落户,持续了10年的广东省珊瑚礁普查项目的基地也转移到大鹏新区。近两年来,在珊瑚礁普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海马保育调查、微生物普查等内容,摸清海洋家底,更有针对性进行保育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