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资源全市最优。新区海域规划面积1380平方公里(约占深圳市三分之二),海岸线长125公里,(约占深圳市二分之一),全域近岸海域水质长期保持国家一类标准,是深圳自然资源禀赋最好、海洋资源最优、环境质量最佳的区域,是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阵地。拥有全市50个沙滩中的48个,沙滩岸线长度22公里,东涌、西涌海岸线入选“中国最美八大海岸”,大鹏湾入选“全国三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新区海洋生态保护、海上渔排清退、海洋垃圾清理、海上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8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二、创新载体支撑作用明显。辖区有海洋生物产业园、大鹏临海海洋生物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其中,深圳国际生物谷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成立于2009年10月,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同时承载着“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大功能。规划占地面积2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将打造以海洋生物为核心,海洋智能设备、海洋科技服务和海洋生态环保为辅助的海洋产业体系。园区配套2万多平方米的临海科研中试基地和高精仪器公共服务平台。这为海洋领域企业落户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空间。
三、科研实力雄厚。截至2024年2月,海洋产业入园项目50个,引进院士团队4个、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成立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以上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各级各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共10余个,获得知识产权项目数超过200余个(项),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随着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场等项目的推进,将集聚全球海洋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打造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平台,为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四、海洋产业格局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格局,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建设加速推进,国际顶尖一体化多功能海洋创新联合体逐步形成。推动海洋综合试验场、极地大洋保障基地等海洋平台落户大鹏,以坝光片区为核心,打造南方海洋科学城。布局建设深圳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国际海缆登陆站、全球海洋大数据(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拓展“海洋+”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新区坚持陆海统筹,深化与国内外海洋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培育壮大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海洋产业。